当时,毛主席就已经下定决心,要开展对印自卫反击战;但他同时也听说印度的军队还有些战斗力,所以他的心里也不是很有底。

张国华信心满满地说:“请主席放心,我们一定打得赢!”

>新中国成立时间(新中国成立时间是哪一年)

印度的真实实力如何?它为何要屡次侵犯我国边境?对于印度的挑衅行为我国为何要屡次退让?对印自卫反击战又是怎么发生的,最后战争结果如何?

但到了19世纪末,印度也受到了英国殖民者的无情侵略,并直接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。

为此,英国先是在1888年,发动了侵略中国西藏的“隆吐山战役”。

袁世凯

当时的清政府虽然无力抵抗,但还是颇有气节地在中印边界上树起了界碑,铭文宣告“中国领土自此开始”。

清朝灭亡后,袁世凯为了解决西藏问题,就主动提出要与英国政府谈判。

英国同意袁世凯的提议后,中英双方及西藏地方代表就在印度的西姆拉,召开了所谓的“西姆拉会议”。

但在会上,英方代表麦克马洪却突然拿出了一张地图,随意画了一条线,就我国西藏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划给了印度。

然后又把这张地图作为附件,附在了谈判条约里,逼着中国代表签字。

麦克马洪无奈之下,只能让中国西藏的地方代表签了字。但地方毕竟不能代表中央,所以“麦克马洪线”首先在国际法上就是非法无效的。

也正因为如此,一手炮制“麦克马洪线”的英国也不敢公开承认它的合法存在。

即便是尼赫鲁本人,他在他1946年出版的大作《印度的发现》一书中,也同样承认,印度的边界只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。

他这一行为,也直接为此后的中印之战买下了隐患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政府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,多次表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,来协商解决两国的边界问题。

中国政府自然不会接受这一无理要求,所以两国的边界谈判也一直没有进展。

并且在还勘查的过程中,不断地向我国一侧进行推进,修建了众多碉堡和哨所。面对印度的无理挑衅,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:

所以,一向刚强的毛主席就选择了暂时忍让。

他希望印度珍惜两国的友好关系,不要再无理取闹,滋生事端。

意外之言就是中国不敢拿印度怎么样,所以他还要继续挑衅。他的理论依据总结起来就是“四个更”。

首先是印度的综合国力“更强大”。因为中国自近代以来战乱不断,建国之后又倾尽国力去组织抗美援朝,所以就一直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来全力发展经济。

其次是印度的“地缘优势更突出”。因为中印边界的中国一侧,地形复杂、环境恶劣,导致经济相对落后。

再次是印度的“国际环境更优越”。因为印度当时不仅在第三世界拥有较高的声望,而且还得到了美国和苏联共同援助和支持,而中国则是到了美国的遏制。

最后是印度当时的“军事实力更强”。因为印度军队曾是英国殖民地军队的主力。并且还在二战时期战胜过德、意、日等军事强国的部队,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。

而我国驻守西藏的边防军不管在人数上还是实力上要弱于印军。正是在这四个“更”的作用下,尼赫鲁对中印边界问题有了“谜”一般的自信。

即使在这种情况下,中国仍然释放了满满的诚意和善意。

为了避免与印度发生直接冲突,毛主席特别命令部队,暂时采取“隔离政策”,双方都往后退20公里。若是印方还不愿意,那我方就先单方面后撤。

对前来挑衅的印军,也要先礼后兵,先制服再礼送。

但到了1961年底,肯尼迪邀请尼赫鲁访问了一趟美国。

在美期间,肯尼迪挑唆尼赫鲁,要他在南亚地区切实负起遏制中国的责任。并承诺说,如果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,美国将会全力援助印度。

从美国回来之后,尼赫鲁变得信心大振,当年年底就制定了所谓的“里窝那计划”,叫嚣要“将中国军队清除出印度的领土。”

毛主席听说情况后,还是叮嘱说:“印度在我境内设点,我们完全有理由打。但目前还要克制,不能急于打。”

并要求我军一定要坚守自卫立场,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“不打第一枪”。

毛主席得知情况后,立即组织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,并在会上生气地说:

随后,毛主席提到了反击的原因:“俗话说,不打不成交,也许只有反击一下……才有希望和平解决边界问题。”

最后,毛主席强调说:

张国华从15岁开始就上了井冈山,跟着毛主席闹革命。之后他就从司号员做起,一路做到了十八军军长。

他在土地革命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各个时期,都立下了赫赫战功,是我军少有的军政兼优的干才。

解放西藏后,他又带领广大军政干部,帮助地群众发展宗教、恢复生产、修桥补路、兴办教育,受到了西藏人民的一致爱戴,因此而获得了“佛光将军”的美誉。

但他深知这是毛主席对他的信任,所以对此也没有丝毫怨言。

毛主席见他的第一句话就是:“据说印军还有些战斗力,我们到底能不能打赢?”

张国华信心满满地说:“请主席放心,我们一定打得赢!”

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罗瑞卿不放心,就追问他说:“信心何在?”

张国华一条一条地分析说:

“敌人虽然是印度的王牌军,但比不上国民党的主力部队。他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打过什么大仗,而我们却刚刚经历过平叛。

他们从来没有上过高山,而我们却长年驻守在高山……”

“中印两国开战,美、苏两个超级大国不用说,许多不明真相的国家也会站在他们一边,蒋介石也可能搞点小动作,我们是有点孤立了。”

随后他又话锋一转,信念坚定地说道:

这一仗,我们不打则已,要打就打出中国人的威风,起码要保证中印边境30年的和平!”

“现在北京就看我们的了,是共产党员表现的时候了!”

两个意见都传到毛主席那里后,毛主席非常洒脱地说:“张国华是前线指挥员,让他打嘛!打不好重来!”

于是,中央军委就放手让张国华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了一系列排兵布阵。

一切准备就绪后,10月20日那天,张国华一声令下,我军就迅速对位于克节朗河谷的印军第七旅阵地发起了进攻,印军赶紧组织了防御。

战况传到张国华那里后,张国华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,连连说道:“我当了33年的兵,如此轻易地取得的胜利,这还是第一回!”

随后我军又乘胜推进,没有遭遇什么像样的抵抗,就轻松越过了麦克马洪线,用了不到一星期的时间,就收复了一直被印度侵占的藏南重镇达旺。

但尼赫鲁却认为,“区区”一个旅的损失不值一提,自己手里的王牌还没有真正亮出来。

为了让尼赫鲁真正“长记性”,毛主席又毅然决定开展第二阶段的对印自卫反击战。

通过两个阶段近一个月的战斗,我军最终以伤亡2400人的较小代价,先后击溃了印军的六个王牌旅。

总计歼灭入侵印军8900余人,缴获众多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,同时还拔除了印度设在中印边界西段的所有据点。

但令世界各国感到意外的是,我军并没有乘胜追击,而是打到传统分界线后就主动地撤了军。甚至还把在战斗中缴获印军物资,都原封不动地还给了印度。

正如毛主席所说,对印自卫反击战是一场军事政治仗,也可以说是一场政治军事仗。

随后我们又通过主动撤军,不但彻底揭穿了尼赫鲁“中国侵略”论的谎言,也树立了我国“负责任、讲诚信、爱和平”的大国形象,使我国在国际上赢得了主动。

当年毛主席的设想的是,通过这一仗,起码要保证中印边境30年的和平。如今都已过去了60年,这一仗的作用,是显而易见的。

而我们在享受和平的同时,也要时刻铭记,是毛主席以及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付出心血的所有革命先辈,是他们的努力,换来了我们当今的幸福生活。

对此,您有什么想说的呢?欢迎在评论区进行讨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