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松山(赤松山魂)
2022-06-0114:21·语料汇总
>赤松山(赤松山魂)
被肘,◆《戰國策?秦策四》:“[智伯]出行水,[韓康子]御,[魏桓子]驂乘……[魏桓子]肘[韓康子],[康子]履[魏桓子],躡其踵,肘、足接於車上,而[智氏]分矣!”後以“被肘”形容受到牽掣或暗示。○[唐][杜甫]《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》詩:“高聲索果栗,欲起時被肘。”○[宋][蘇軾]《次韻張甥棠美述志》:“琢磨晚覺[孟光]賢,畏我放言時被肘。”
掣襟露肘,◆犹捉衿见肘。比喻顾此失彼,处境困难。○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三五回:“宗昭原是寒素之家,中了舉,百務齊作的時候,去了這四十兩銀,弄得手裏掣襟露肘,没錢使,極得眼裏插柴一般。”■参见“捉衿見肘”。
掣肘,◆《呂氏春秋?具備》:“[宓子賤]治[亶父],恐[魯君]之聽讒人,而令己不得行其術也。將辭而行,請近吏二人於[魯君],與之俱至於[亶父]。邑吏皆朝,[宓子賤]令吏二人書。吏方將書,[宓子賤]從旁時掣搖其肘;吏書之不善,則[宓子賤]為之怒。吏甚患之,辭而請歸……[魯君]太息而歎曰:‘[宓子]以此諫寡人之不肖也。’”後因以“掣肘”謂從旁牽制。○《北齊書?源彪傳》:“若不推赤心於[琳],別遣餘人掣肘,復成速禍,彌不可為。”○[唐][陸贄]《論緣邊守備事宜狀》:“若謂志氣足任,方略可施,則當要之於終,不宜掣肘於其間也。”○[元][薩都剌]《登歌風臺》詩:“[蕭何]下獄[子房]歸,左右功臣皆掣肘。”○[清][孔尚任]《桃花扇?草檄》:“只有一個[史閣部]頗有忠心,被[馬][阮]內裏掣肘。”○[聞一多]《關於儒、道、土匪》:“至於道家因根本否認秩序而逃掉,這對於儒家,倒因為減少了一個掣肘的而更覺方便。”
低肘,◆两臂下垂。○汉贾谊《新书·容经》:“廢首低肘,曰卑坐。”
胳膊肘,◆見“胳膊肘子”。
胳膊肘子,◆即肘。上臂和前臂相接處向外突起的部分。○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三三回:“兩袖勒得高高的,連胳膊肘子也露了出來。”亦作“胳膊肘”。○[曹禺]《北京人》第三幕:“她穿件咖啡色起黑花的長袖絨旗袍,靠胳膊肘的地方有些磨光了。”○[楊沫]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十五章:“胖子喘吁吁的像頭母牛,東倒西歪地回擊着女學生,把她的舊旗袍扯碎得一直露到胳膊肘。”
跟肘,◆腳跟和手肘。為人體四肢的一部分。比喻不全的筆劃。○[宋][蘇軾]《石鼓歌》:“模糊半已似瘢胝,詰曲猶能辨跟肘。”○[王文誥]輯注引[趙次公]曰:“言字中之漫滅缺損者,如瘡瘠之瘢痕,手間之胼胝,與夫形體不全,但餘足跟臂肘者耳。”○[清][沈德潛]《分賦古鼎詩三十韻》:“跟肘細分析,詰曲空抑噫。”
拐肘,◆方言。胳膊肘子。
擬肘(拟肘),◆指[袁紹]對[曹操]舉印向肘事。○《三國志?魏志?武帝紀》:“[袁紹]與[韓馥]謀立[幽州]牧[劉虞]為帝,[太祖]拒之。○[紹]又嘗得一玉印,於[太祖]坐中舉向其肘,[太祖]由是笑而惡焉。”○《晉書?張寔傳》:“[蘭池]長[趙奭]上軍士[張冰]得璽,文曰‘皇帝璽’。群僚上慶稱德。○[寔]曰:‘孤常忿[袁本初]擬肘,諸君何忽有此言?’”
牽衣肘見(牵衣肘见),◆謂牽動一下衣襟,就露出臂肘。形容衣不蔽體。語本《莊子?讓王》:“[曾子]居[衛]……三日不舉火,十年不製衣,正冠而絕纓,捉襟而肘見,納屨而踵決。”○[唐][王維]《送鄭五赴任新都序》:“牽衣肘見,步雪履穿。”
牽肘(牵肘),◆謂從旁牽制。○[唐][元稹]《夫遠征》詩:“[秦]強[趙]破[括]敵[起],[括]雖專命[起]尚輕,何況牽肘之人牽不已。”○[清][魏源]《苗疆敕建傅巡撫祠碑銘》:“豈無牽肘,肘其可掣?曾農衛穀,而許從螣。豈不履尾,尾其胡咥?”參見“掣肘”。
三肘,◆肘,度量詞。一肘一尺五寸,三肘為四尺五寸。○[漢][班固]《白虎通?聖人》:“[湯]臂三肘,是謂柳翼,攘去不義,萬民蕃息。”一說一肘二尺,則三肘為六尺。
手肘,◆胳膊肘。上臂和前臂相交接的部分。○[柳溪]《爬在旗杆上的人》:“他吸了口煙,把手托着下巴,手肘支在桌邊上。”徐遲《魚的神話》:“[王書記]也聽出神了,他說着,用手肘撞撞他的老戰友,那位指揮長的手肘。”
鎖肘,◆一种拘手的刑具。○清李玉《一捧雪·出塞》:“〔末〕雞已鳴了,天明頃刻,望老爺作速把巾服鎖肘與小人穿戴起來……〔生脱介。末戴巾着衣上鎖肘介〕”
豚肘,◆指作為食物的豬腿的最上部。俗稱蹄膀。○[清][蒲松齡]《聊齋志异?苗生》:“方共宴笑,[苗]忽至,左攜巨尊,右提豚肘。”
繫肘(系肘),◆繫縛於肘。○《後漢書?祭遵傳》:“[豐]好方術,有道士言[豐]當為天子,以五綵囊裹石繫[豐]肘,云石中有玉璽。”○《晉書?周顗傳》:“今年殺諸賊奴,取金印如斗大繫肘。”
懸肘(悬肘),◆謂寫字時臂肘空懸不着几案。○[清][梁巘]《評書帖?執筆歌》:“懸腕懸肘力方全,用力如抱嬰兒圓。”○[郭沫若]《洪波曲》第一章六:“我從前也學寫過[顏]字,在懸肘用筆上也是用過一番功夫的。”
楊枝肘(杨枝肘),◆《莊子?至樂》:“[支離叔]與[滑介叔]觀於[冥伯]之丘,[崑崙]之虛,[黃帝]之所休。俄而柳生其左肘,其意蹶蹶然惡之。”○[郭慶藩]集釋引[郭嵩燾]曰:“柳,瘤字,一聲之轉。”後因以“楊枝肘”泛指人生病。○[唐][王維]《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》詩:“色聲何謂客,陰界復誰守。徒言蓮花目,豈惡楊枝肘。”
肘臂,◆臂膀。比喻親信;爪牙。○[宋][郭彖]《睽車志》卷四:“初一武臣監[秀州][華亭縣]鹽場,贓污不法,多受亭戶賄賂,任[思文]以為肘臂,約所得中分之。”○《元典章?吏部六?司吏》:“路府州縣之吏皆守令肘臂,守令之治否係焉。”
肘膊,◆胳膊。比喻助手。○《三國志平話》卷中:“今[荊州]亦無親人,吾今有皇叔、[關]、[張],是吾之肘膊。”
肘掣,◆拉住胳膊。比喻牽制或留難。○[清][昭槤]《嘯亭雜錄?用福文襄》:“[福文襄王]荷父庇陰,威行海內,上亦推心待之,毫無肘掣。”○[清][昭槤]《花老虎》:“而旁有忌其功者,互相肘掣,故不及成功。”參見“掣肘”。
肘拐,◆肘關節彎處。○[郭沫若]《一隻手》二:“他的右手在那肘拐上完全被機輪切斷了。”○[巴金]《堅強戰士》九:“他動一下手,又用力移動兩只肘拐,仰着身子爬一下。”
肘行,◆謂以肘前行,表示畏服。○《後漢書?西域傳論》:“自兵威之所肅服,財賂之所懷誘,莫不獻方奇,納愛質,露頂肘行,東向而朝天子。”○《太平廣記》卷三○九引[唐][谷神子]《博异志?張遵言》:“夜叉等霽獰毒,為戚施之顏,肘行而前。”
肘後(肘后),◆謂隨身攜帶的。指醫書或藥方。○[唐][杜甫]《寄張十二山人》詩:“肘後符應驗,囊中藥未陳。”○[前蜀][貫休]《宿赤松山觀題道人水閣兼寄郡守》詩:“珠殿香軿倚翠稜,寒棲吾道寄[孫登],豈應肘後終無分,見說仙中亦有僧。”○[明][唐順之]《題贈施心菊醫士》詩:“肘後傳方多已試,鼎中留藥不嫌貧。”○[清][方文]《京口訪鄔沂公感舊》詩:“獨憐肘後方書在,我欲從君隱市門。”參見“肘後方”。
肘後方(肘后方),◆[晉][葛洪]曾撰醫書《肘後備急方》,簡稱《肘後方》,意謂卷帙不多,可以懸於肘後。後因藉以泛指隨身攜帶的丹方。○[唐][白居易]《六年春贈分司東都諸公》詩:“每因同醉樂,自覺忘衰疾,始悟肘後方,不如杯中物。”○[宋][黃庭堅]《幾道復覓檳榔》詩:“蠻煙雨裏紅千樹,逐水排痰肘後方。”○[清][方文]《贈李德純丈》詩:“高人形似鶴,恰喜鬢如霜,不賣壺中藥,惟傳肘後方。”
肘手鍊足(肘手炼足),◆縛手鐐腳。○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十:“又有那下一等人,一時錯誤,問成罪案,囚在囹圄,受盡鞭箠,還要肘手鍊足。”
肘彎(肘弯),◆肘關節部位。○[魯迅]《朝花夕拾?瑣記》:“便是空着手,也一定將肘彎撐開,像一隻螃蟹。”○[茅盾]《子夜》十三:“[陳月娥]也看見了,也用肘彎碰着[張阿新]的腰。”○[魏巍]《前線童話》:“這時候,小孩兒已經在她姐姐的肘彎兒裏睡着了。”
肘腕,◆肘關節向裡凹下去的地方。○[安柯欽夫]《在冬天的牧場上》:“她雙手交插在紫紅色的皮袍袖口裏,鞭子搭在肘腕。”
肘脅之患(肘胁之患),◆見“肘腋之患”。
肘押,◆綁着胳膊押送。○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二:“就把[潘公]父子討了一個保,[姚公]肘押了出來。”○《初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一:“忽一日,捕盜衙門肘押海盜二十餘人,解到刑部定罪。”
肘翼,◆胳膊肘和羽翼,比喻切近之地。○《新華日報》1938.4.3:“失陷之地,草木皆兵,肘翼之下,反戰空氣瀰漫天地。”○[郭沫若]《念奴嬌?小湯山試和毛主席韻》詞:“京畿肘翼,[小湯山],一脈溫泉無色。”
肘子,◆1.上下臂相接處彎曲的部分。○[周立波]《暴風驟雨》第一部三:“[劉勝]走回課堂裏,坐在一個墻角的行李捲上,兩手抱着低垂的頭,肘子支在波羅蓋上。”◆2.用作食物的豬腿上部。○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九回:“果見那連二灶上靠着一個鈷子,裏頭煮着一蹄肘子。”○[張天翼]《清明時節》三:“她想出了幾樣菜來徵求他們的同意:宰一隻雞,燒一碗肘子,做一斤粉蒸肉。”
肘足,◆1.以肘觸肘,以足躡足。比喻暗中示意,互結其謀。○《戰國策?秦策四》:“[魏桓子]肘[韓康子],[康子]履[魏桓子],躡其踵。肘足接於車上,而[智氏]分矣。”○[鮑彪]注:“肘,不敢正語,以肘築之。”◆2.借喻接近而直追。○[明][劉芳節]《<太岳先生文集>評》:“今頌[高皇帝]者,以為似[漢高],固為不知類;以為似[湯],亦未盡。予直以為跨輾神[堯]聖[舜],而其摧陷廓清之功,直肘足於[盤古]。”
捉襟見肘(捉襟见肘),◆見“捉衿見肘”。
捉襟露肘,◆同“捉衿見肘”。◆[清][薛雪]《一瓢詩話》:“分題拈韻,詩家之厄也……一遭牽合,未免捉襟露肘。”○《聞一多先生傳》:“一家八口,無法過日子。兩夫婦捉襟露肘,兒女啼饑號寒。”
捉襟肘見(捉襟肘见),◆見“捉衿見肘”。
2022-01-1409:07·语料汇总
村紂(村纣),◆亦作“村胄”。◆粗俗,粗野。○[元][周文質]《鬥鵪鶉?詠小卿》套曲:“今日小生做箇盟甫,改正那村紂的[馮魁],疏駁那俊雅的[通叔]。”○[元][無名氏]《耍孩兒?拘刷行院》套曲:“待呼[卜卿]不姓[蘇],待呼[月仙]不姓[周],你[桂英]性子實村紂。”○[明][無名氏]《東平府》第二摺:“看這扶犁叟,多村胄,紛紛怒氣怎生收。”
直紂(直纣),◆方言。性情固執。○[明][顧起元]《客座贅語?方言》:“南都方言……性堅執曰直紂。”
紂棍(纣棍),◆縛在驢、馬尾下的橫木,兩端有繩連在鞍上,其作用為防止鞍向前滑動。○[清][梁同書]《直語補證》:“驢後絡以橫木,俗名紂棍。”
紂絕陰(纣绝阴),◆即紂絕陰天宮。程善之《革命後感事和懷霜作》:“血花香溢芬陀利,雄鬼歡呼紂絕陰。”芬陀利,梵語。義譯為白蓮花。
紂絕陰天宮(纣绝阴天宫),◆道教六天宮之一。○[唐][段成式]《酉陽雜俎?玉格》:“六天:一曰紂絕陰天宮,二曰泰煞諒事宮,三曰明辰耐犯宮,四曰怙照罪氣宮,五曰宗靈七非宮,六曰敢司連苑宮。人死皆至其中,人欲常念六天宮名。”
助紂為虐(助纣为虐),◆猶助桀為虐。○[紂],[殷]末暴君。比喻幫助惡人做壞事。○《孟子?滕文公下》“[周公]相[武王],誅[紂]伐[奄]”[宋][朱熹]注:“[奄],東方之國,助[紂]為虐者也。”○《紅樓夢》第九回:“原來這[賈瑞]最是個圖便宜沒行止的人……一任[薛蟠]橫行霸道,他不但不去管約,反‘助[紂]為虐’討好兒。”○[清][譚嗣同]《仁學》三五:“是則[湘]軍助[紂]為虐之罪,[英]人且分任之矣。”◆补证条目■犹助桀为虐。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。○南朝宋谢灵运《晋书武帝纪论》:“昔武王伐紂,歸傾宫之女,不可助紂爲虐;而世祖平皓,納吴妓五千,是同皓之弊。”○隋祖君彦《为李密檄洛州文》:“達(段達)等助紂爲虐,婴城自固。”■“紂”,一本作“桀”。
桀紂(桀纣),◆[夏][桀]和[商][紂]的並稱。相傳都是暴君,故後用以泛指暴君。○《孟子?離婁上》:“[桀][紂]之失天下也,失其民也。”○《楚辭?離騷》:“何[桀][紂]之昌披兮,夫唯捷徑以窘步。”○[唐][韓愈]《讀<墨子>》:“儒墨同是[堯][舜],同非[桀][紂]。”
2021-12-0500:37·语料汇总
嘗酎(尝酎),◆祭祀時嘗飲新酒。酎,連釀三次的醇酒。○《左傳?襄公二十二年》:“[公孫夏]從寡君以朝於君,見於嘗酎,與執燔焉。”○[杜預]注:“酒之新熟,重者為酎。嘗新飲酒為嘗酎。”一說,嘗祭以酎。參閱[楊伯峻]《春秋左傳注》。
春酎,◆春酒。酎,醇酒,泛指酒。○[唐][顧云]《池陽醉歌贈匡廬處士姚岩杰》:“春酎香濃枝盞黏,一醉有時三日病。”○[前蜀][韋莊]《對酒》詩:“何用岩棲隱姓名,一壺春酎可忘形。”
醇酎,◆味厚的美酒。○《初學記》卷二六引[漢][鄒陽]《酒賦》:“凝醳醇酎,千日一醒。”○[五代][王定保]《唐摭言?陰注陽受》:“復置醇酎數斗於側,其人以巨杯引滿而飲。”○[清][勒方錡]《金縷曲?凝芬閣席上有懷雲儀》詞序:“促席燕談,醇酎累斟。”
貢酎(贡酎),◆謂土貢和助祭之費。○《漢書?嚴助傳》:“[越]人名為藩臣,貢酎之奉,不輸大內。”○《資治通鑒?漢武帝建元六年》引此文,[胡三省]注曰:“貢者,以土產之物來貢也。酎者,三重釀醇酒也;味厚,故以薦宗廟也……言[越國]僻遠,既不輸土貢,又不輸酎金於中國,得其地無益也。”
菊酎,◆菊花酒。○[唐][蕭至忠]《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》:“寵極萸房遍,恩深菊酎餘。”參見“菊花酒”。
臘酎(腊酎),◆臘月所釀之醇酒。○[唐][韓偓]《雪中過重湖信筆偶題》詩:“旗亭臘酎踰年熟,水國春寒向晚多。”
露酎,◆醇酒。○[宋][秦觀]《代賀興龍節表》:“加籩折俎,初嘗露酎之醇;擊石彈絲,始奏鈞天之妙。”
癵酎,◆屈曲;蜷曲。○清李玉《一捧雪·出塞》:“脱犢褌,戴賢冠,身拘鎖,手癵酎。”
綠酎(绿酎),◆綠色醇酒。○[唐][李商隱]《樂游原》詩:“拂硯輕冰散,開樽綠酎濃。”○[宋][楊億]《成都》詩:“五丁力盡[蜀]山通,千古[成都]綠酎醲。”
買酎(买酎),◆語本《史記?平準書》:“至酎,少府省金,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餘人。”○[裴駰]集解引[如淳]曰:“《漢儀注》王子為侯,侯歲以戶口酎黃金於[漢]廟,皇帝臨受獻金以助祭。大祀日飲酎,飲酎受金。金少不如斤兩,色惡,王削縣,侯免國。”後用“買酎”指地方對中央獻納錢財。○[宋][王禹偁]《戰城南》詩:“耗蠹中原過太半,黃金買酎諸侯叛。”
名酎,◆名酒。○[晉][傅玄]《七謨》:“名酎出於[咸陽],甘醪貢於[宜成]。”○[宋][晁沖之]《和十二兄》之四:“好事隨取之,所至具名酎。”
醅酎,◆美酒。○[唐][薛能]《柳枝詞》序:“[乾符]五年,[許州]刺史[薛能]於郡閣與幕中談賓酣飲醅酎,因令部妓少女作《楊柳枝》健舞。”
齊酎(齐酎),◆猶齋酎。○《漢書?燕剌王劉旦傳》:“如使古人有知,當何面目復奉齊酎見[高祖]之廟乎!”
清酎,◆清純的醇酒。○[唐][韓愈]《祭郴州李使君文》:“逞英心於縱博,沃煩腸以清酎。”
秋酎,◆秋日祭祀宗廟所用的重釀醇酒。○[南朝][陳]徐陵《和簡文帝賽漢高帝廟》:“玉碗無秋酎,金燈滅夜煙。”
四酎,◆精釀四次的美酒。酎,醇酒。
溫酎(温酎),◆溫熱的醇酒。○《文選?左思<魏都賦>》:“凍體流澌,溫酎躍波。”○[張載]注引[王逸]曰:“酎,三重釀醇酒也。”
玄酎,◆一種味道醇厚的酒。○[漢][王粲]《七釋》:“凍縹玄酎,醴白腐清。”○[晉][張協]《都蔗賦》:“九秋良朝,玄酎初出,觴浮華黃,酒飲累白。”
飲酎(饮酎),◆喝反覆多次釀成的醇酒。一種正尊卑的古禮。○《禮記?月令》:“﹝孟夏之月﹞天子飲酎,用禮樂。”○[鄭玄]注:“酎之言醇也,謂重釀之酒也。春酒至此始成,與群臣以禮樂飲之於朝,正尊卑也。”○《東觀漢記?東平憲王蒼傳》:“諸王歸國。上特留[蒼],賜以秘書列圖、道術秘方。至八月飲酎畢,大鴻臚奏遣發,乃許之。”
齋酎(斋酎),◆古時祭祀用的醇酒。○《漢書?趙廣漢傳》:“丞相奉齋酎入廟祠。”○[顏師古]注:“將酎祭宗廟而先絜齋也。”
酎祭,◆汉代祭祀名。每年秋季于酎酒(一种醇酒)酿成之后,皇帝会同诸侯于宗庙,用酎酒祭祀祖先,称为“酎祭”。酎祭始行于汉武帝,祭时诸侯当依照规定出金助祭。○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九月,列侯坐獻黄金酎祭宗廟不如法奪爵者百六人。”○又《薛广德传》:“其秋,上酎祭宗廟,出便門,欲御樓船,廣德當乘輿車,免冠頓首曰:‘宜從橋。’”
酎金,◆[漢]代諸侯獻給朝廷供祭祀之用的貢金。○《史記?平準書》:“至酎,少府省金,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餘人。”○[裴駰]集解引[如淳]曰:“《漢儀注》:王子為侯,侯歲以戶口酎黃金於[漢]廟,皇帝臨受獻金以助祭。”○[唐][元稹]《代曲江老人》詩:“酎金光照耀,奠璧綵璘玢。”○[清][龔自珍]《漢朝儒生行》:“酎金失侯亦有命,人生那用多苦辛。”
酎買(酎买),◆購買。○[清]林則徐《題潘功甫舍人宣南詩社圖卷》詩:“鑪圍三九寒裘擁,酎買十千畫叉拓。”
酎飲(酎饮),◆飲酒。○《楚辭?招魂》:“酎飲盡歡,樂先故些。”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我们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