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觉民(林觉民《与妻书》)
文|公子逸
>林觉民(林觉民《与妻书》)
读《纸短情长》这本书,里面有十二种爱情的模样。
这十二种爱情,我都曾读过。
杨绛和钱钟书,既是妻子,又是情人,亦是朋友。在钱钟书去世之后,杨绛依旧坚韧地活着,写出了《我们仨》这样脍炙人口的书。
徐志摩和陆小曼爱情的肆意,一个为了让妻子挥霍打好几份工,甚至不得不向前妻借钱。而另一个在丈夫去世后,写下了感人至深的《哭摩》,却依旧能跟别人的丈夫共度半生。
当然,还有我最喜欢的那对才子佳人,朱生豪和宋清如,只朱生豪那一句“醒来甚是爱你”,就足以令我沉醉。
可不管哪一种爱情,不管怎样的脍炙人口和感人至深,都不足以与林觉民写给陈意映的《与妻书》相比较。
《与妻书》被称为“中国第一情书”,我实在觉得是实至名归。
因为它里面,包含了家国,包含了生死,亦包含了矢志不渝的爱情。
年少时,我曾读过这封《与妻书》,当时只觉得心潮澎湃,英雄气概,儿女情长。可时隔二十年,再读此情书,只觉这爱之“痛”,实在是人难以承受的。
林觉民就义时,陈意映年仅20岁。她本欲追随林觉民而去,无奈身怀六甲,加上林觉民父母的跪求,她才强忍着悲痛活了下来。
但仅两年,她就追随丈夫而去。
到底是怎样的爱情,能让陈意映做到元好问《问情》里的:问世家情为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?
有人言,林觉民“不负天下,独负卿”。
读到这个观点的时候,突然想起了苏轼和他的母亲。苏轼少时,他的母亲教他读《后汉书》,里面有一个勇敢无畏的年轻人范滂,为了反对宦官专政,甘愿赴死。
范滂死前,唯觉得对不起自己的母亲。可是范滂的母亲却说,我的儿子能和李杜齐名,我有什么不愿意的呢?
小苏轼读到此处,问自己的母亲:“如果我长大了也做范滂这样的人,你愿不愿意?”
苏轼的母亲答:“你若能做范滂,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?”
林觉民不负天下,但是独负陈意映吗?
不负。
因为他能勇敢赴死,恰恰是因为他和陈意映这“可以生死相随”的爱情。
“卿卿”,这个爱称出自竹林七贤的王戎。
王戎的妻子不唤王戎“君”,而唤王戎“卿”。王戎想要纠正自己的妻子,但是他的妻子说,我是因为喜欢你,才这样叫你的。于是,王戎便允许了妻子这样叫自己。
这也是“卿卿我我”的出处。
林觉民以“卿卿”唤自己的妻子,可见其对妻子的挚爱。
“吾作此书时,尚是世中一人;汝看此书时,吾已成为阴间一鬼。”
如此悲伤之句,林觉民与妻子陈意映相爱甚笃,他自己便能想到妻子读了此句之后,该是何等悲痛。
陈意映读完此书,便想要随丈夫而去,再不难理解。如此情深,对方却死,她不是不肯独活,她是悲伤到根本活不下去。
如同一只大雁死,另一只大雁便能撞石而死,太过悲伤的缘故。
“吾至爱汝,即此爱汝一念,使吾勇于就死也。”
二十年前,这便是名句。
可当时我年龄尚小,于情之一字并不能深刻理解。如今隔了二十年再读此句,才明白其中的苦痛之深。也才知道,林觉民的“不负卿”。
他深爱陈意映,因为爱陈意映,因为体会到了情深如此的人,对“团圆”的深刻向往,他才会那样勇敢地赴死。
那时候,若没有林觉民这些勇士的觉醒,那么便有无数个陈意映要与最爱的丈夫生离死别。
正是因为林觉民太懂得了这“生离死别”的痛苦,于是他才能如此勇敢赴死。他不希望陈意映痛苦,不希望天下那么多像陈意映一样的女人痛苦。
他的赴死,是为了天下无数个陈意映。
他不知道陈意映不想让他死吗?
他深知。
这就涉及到了家和国。国将不国,家何以安?林觉民深爱陈意映,想到陈意映如果因为国家的衰亡而受到苦痛折磨,这是他无法忍受的。
这永远是最正确的思想。
当不可避免的伤害来临,我们最该做的不是一起躲藏,而是敢于站出去阻止这伤害,防止让自己爱的人,去受这样的伤害。
这才是真正光明磊落的爱情。
林觉民曾经跟妻子陈意映议论过生死。
他想要妻子先死,因为他不想让妻子承受失去他的痛苦。那样悲痛的事情,他宁愿自己承担。
可如今,他不得不踏入死地,让妻子承受这样的痛苦。
面对死亡,林觉民“侃侃而谈,畅论世界大势,以笔立言,立尽两纸,书至激烈处,解衣磅礴,以手捶胸”。
即使是身为敌人的张鸣岐也不得不赞叹林觉民“面貌如玉,心肠如铁,心地光明如雪,称得上奇男子”。
林觉民死时,年仅24岁。那是一个男人,最繁华的时期。
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。
如此句子,只有那种胸中有大气魄的人方能懂得。
林觉民懂得,于是他舍了小家,于是他笑谈生死。他深爱妻子,他留恋世间,可当死亡来临,他亦敢笑着踏入死地,百死不辞。
林觉民和妻子情义深厚,他深刻地知道他死之后,妻子的悲伤。
他何尝不愿意陪伴妻子相爱终老。他即使死了,都期盼着自己能陪伴着自己的妻子。
可是,他不能。
因大爱,舍小爱。
林觉民愿意当林觉民,陈意映也永远不后悔当陈意映。她得到了这天下最光明磊落的爱情。她爱的男人,是如此英雄气概。
女子这一生,能得此等人物之爱,万死亦不言悔。
我曾经百般窥探何为深情?
我发现但凡真情,都是极度自信的。他们彼此深信彼此的情深,这种深信甚至能跨越生死。
知之甚深,于是爱起来才敢全力以赴,毫无保留。
读林觉民的《与妻书》,一次次感慨林觉民和陈意映情感的深厚,这种深厚来源于他们彼此对彼此的了解。
林觉民知道陈意映的所有反应,他亦知陈意映这一生都不会忘记他。
想到他已死,而他的妻子却始终不能忘记他,他悲伤至极。
一封临死诀别书,论出了家国大义,论出了生死之轻重,亦写出了情之深厚。
他不负天下,亦不负卿。
只是他的妻子未能抚养他们的孩子长大。
陈意映22岁,病逝。
情深不寿,不过是情到了深处,自己都无法控制。
冰山一角地解读此书信,仅仅希望人们看到“情”最极致的模样。
我深以为,此书信,是我的必读,亦是天下人的必读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我们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