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阳花鼓”又称“花鼓”、“打花鼓”、“花鼓小锣”、“双条鼓”等,它起源于元末,产生于明初,是根植于凤阳民间集歌、舞、演奏、表演为一体的戏曲艺术瑰宝,已有600多年的传承历史,是我国民族艺术百花园中一株奇葩。

>凤阳歌(凤阳歌简谱)

凤阳花鼓的起源比较特别且跟皇帝朱元璋有关系。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一方面下令在家乡临濠(今凤阳)修建“中都城”,另一方面从江浙一带强行迁入数量庞大的人口,包括文人雅士和富庶商贾,目的在于充实帝乡人口数量,提高凤阳人口质量和繁荣凤阳社会文化。但是中都城的修建给凤阳本地人民和外来移民均带来深重的苦难。永不停歇的苦役、自然灾害和繁多的赋税,使得劳苦大众非但没有体会到皇权、帝乡带来的惠顾,反而比以前的生活更加艰难。人们只能逃走,为生活所迫出门乞讨,以花鼓、小锣为道具,唱起戏曲词段来谋取生路。这时也就诞生了家喻户晓的凤阳歌,“说凤阳,道凤阳......自从出了朱元璋,十年倒有九年荒......”,他们利用手中的小鼓,表达着自身的不满。历史上艺人多借此为出门乞讨的手段,凤阳花鼓也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。

在乞讨中的唱词内容基本是吉祥如意之类的奉承话,也有生活、生产劳动的感悟的曲目,也有涉猎对时政的一些曲目,如《五骂蒋介石》、《土地改革》,更多的内容是儿女情长、谈情说爱、思春的曲目,如《小妹妹送情郎》、《二姑娘相思》等。后来凤阳花鼓逐渐成长为艺人“玩鼓卖艺”的艺术。

另外,农闲时,农民把凤阳花鼓作为自娱自乐的手段。这种活动,一方面用来打发无聊的时光,其次,在自娱中,大家还相互切磋打花鼓、唱花鼓的技艺,这种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凤阳花鼓表演技艺越来越精湛,曲目量越来越大,表演手段也更加的多样化。

所以凤阳花鼓作为民间发展起来的艺术不仅是底层人民内心的呐喊,也是一部凤阳地区人民发展的记录史,在不断进步的中国社会,凤阳花鼓满足了人民贫瘠的精神文化生活,也逐渐失去养家糊口的功能,不断以自己顽强的的艺术生命力传承下去。

?清康熙年间凤阳花鼓开始进入宫廷表演歌舞。清朝末年,凤阳花鼓已漂洋过海到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国家。1955年“凤阳花鼓”唱到中南海怀仁堂,为毛泽东、刘少奇、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,受到赞赏,周恩来总理称“凤阳花鼓”为“东方芭蕾”2006年,凤阳花鼓被国家首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2007年,凤阳县被命名“花鼓之乡”;2008年凤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。“凤阳花鼓”因此被誉为“凤阳一绝”,成为凤阳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。

关注我,天天与艺为伴,学习真正文化艺术欢迎前往应用市场下载艺定美好APP